□全媒体记者 徐蒙
(资料图)
“5·15”国际家庭日前夕,全国妇联揭晓1000户全国最美家庭,台州3户家庭上榜。其中一户是我区的陈慧萍家庭。
三尺讲台育桃李
陈慧萍是小学语文老师,一直也是班主任,从教36年,桃李无数。她认为,每个学生有各自的特点,要善于发掘各自潜力,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。“以前有个学生,我发现他的力气比较大,我就鼓励他参加垒球、铅球选拔赛,最后他在运动会中取得了第一名,他的自信心也随之提高了,此后的学习也变得积极了。”
陈慧萍一直在做的,就是让每个学生找到好的学习方法。在她的班上,曾有一个“慢一拍”的一年级学生,吃饭慢、做作业慢,但是经过家访,其实学生家长很会“管”,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?
“还是方法没用对!我就在学校边喂边教,两次之后,学生吃饭再也不慢了。做作业慢,我就和他家长、周围的学生一起‘合作’,他‘慢下来’不懂的地方,及时帮助他学懂弄通。这样之后,他也就回到了‘火车轨道上’。”陈慧萍说。
让陈慧萍倍感欣慰的是,很多学生毕业多年,仍有家长特地给她打来电话,分享孩子取得的好消息。“我是小学老师,但是我教过的孩子,他们有的考上了‘985’大学,有的找到了好工作,也愿意跟我来分享他们的重要时刻,我也很开心参与了他们人生中重要的6年。”
成为“天才”的父母
陈慧萍的丈夫余卫清是小学数学老师,从教42年。在儿子的学习成长过程中,余卫清亦师亦友。
“我家是男孩子,所以我跟先生达成了共识,由他更多地陪伴孩子,帮助他形成独立、坚强的性格。”陈慧萍也分享了一个小故事:小时候,儿子余泓烨看到“火”,问爸爸“火是什么形态”,余卫清并没有马上告诉他答案,而是陪着他一起查找资料。陈慧萍说,她和丈夫都比较注重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。“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让人受益终生,比如课前预习就是一个科学的学习方法,预习是为了更好地学习,可以提高听课和做练习的效率,有利于养成学生自主学习、探究的习惯,从而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。”
看书方面,陈慧萍夫妻俩从“小”就有意识地激发儿子的阅读兴趣。“我们在孩子几个月大的时候,搜集了一些色彩鲜艳的图画、报纸、带图的生字卡片,让孩子坐在我们的膝盖上,指给他看、讲给他听。到孩子读小学以后,我们给他买了许多注音读物。开始我们读给他听,后来,他自己就渐渐地会看了。”
每天晚上,陈慧萍家有个“常态”——围坐在大书桌旁,妈妈找资料、写论文、备课,爸爸备课、看新闻,儿子看书。
到周末,一家子的“打卡地”常常是图书馆、书店,夫妻俩还经常把书作为礼物奖给孜孜不倦的儿子。
生活和学习上遇到问题了,这一家的选择是让孩子先自己寻找化解方法。目前,余泓烨是量子物理专业的在读博士,获全额奖学金。曾获得全国物理竞赛浙江赛区一等奖,省数学、化学、生物学竞赛二、三等奖。高考时,余泓烨也以排名全省第四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。
乐此不疲行公益
“夫妻矛盾,如何减少对孩子的影响”“传承中华美德,弘扬孝敬新风”“祖辈教育的‘在位、缺位与越位’”……在“路桥妇联”的微信公众号上,有个坚持了好几年的栏目——“幸福e课堂”,陈慧萍就是该课堂的常驻公益老师之一。
作为党员教师、基层妇女代表,陈慧萍积极参与家庭教育公益活动,是区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,先后参与了20余场家庭教育知识公益宣讲、专家咨询活动,线上、线下指导家长科学教子,为家长提供优质的家庭教育指导,受益家长8万多人次,被评为区最美家庭教育讲师、区优秀家庭教育工作者。
2022年,桐屿街道有个小区发生了疫情。60岁的余卫清仍然主动请缨,成为当时志愿者群体里岁数最大的一个。
其实,家庭是整个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,陈慧萍家庭的家风家教是社会文明的一个缩影。截至目前,在路桥,已有6户全国最美家庭,20户省最美家庭……这些家庭展现了新时代家庭奋进新征程的良好精神风貌,在传承中华民族家庭美德、厚植家国情怀、弘扬文明新风方面树立了标杆、作出了表率。
关键词:













